A426:是你自己助长了对方的跋扈!
人的行为总是无形之中透露出明显的阶层特征,而这种特征背后的驱动力源于其精神结构的状况。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曾看到过一个男人的抱怨,他说自己是一个大专生,娶了一个研究生老婆。自己家庭条件比老婆家好一大截,他挣的比她老婆多的多,还给她买车买房,但是她老婆还是经常骂他没本事,回家也不给他好脸色。他刚结婚的时候,觉得人家一个研究生愿意嫁给自己一个大专生,所以本能的对她很好,也包容她偶尔居高临下的装腔作势——他认为老婆“下嫁”给自己,要给与对方一种心理补偿。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就变得习惯成自然。刚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越到后面她老婆对他的嫌弃就越来越变本加厉。因为她老婆总是对照自己同学,特别是当年同班的女同学——她心高气敖,越是各方面不如别人,就越希望有人拉自己一把,能把同学比下去。然而,身边除了父母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自己的老公了。于是,相形之下内心的匮乏感越强,就越对老公失望,越失望也就越嫌弃,越嫌弃也就态度越差,与之同时,也就更不加克制,习惯性把内心的不满和失落都转移为与丈夫的冲突。
在这个案例中,女人似乎没什么错。因为她的一系列反应都源于一环套一环的本能,甚至驱动她的力量,她自己也未能完全察觉。而且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这就是人性!
男人有错吗?更没有错!从表象来看,这个男人很不错,既能包容,也有责任心。所以,下面留言安慰他的大多是女性,嘲讽他的都是男性。然而,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男性的嘲讽集中在“舔狗终究会一无所获”,女性的安慰主要集中在“这是她的错,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前者是男性的自我代入,然后表达一种义愤和恐惧。后者则是女性的自我代入——但这个代入并不是代入案例中的女人,反而自我代入案例中的男主角的心态。请注意,这才是关键!这些安慰他的女生自我代入的是一种自我付出并受委屈的受害者心态。然而,从她们安慰这个她们眼中的“同类”的话就可以看出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普遍的解决方案:追求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感动!
当人追求道德上的自我感动之时,就意味着放弃了解决真正的问题。就像上面的这个案例,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你们还要不要过下去!要么就不过了,随便她怎么样去折腾。既然填这个无底洞让你感到如此的压抑,长痛不如短痛。要么,你就打破这个死循环,给对方立规矩。当你从自己身上割肉去投喂猛兽的时候,你只会把它喂养的更加嗜血和凶残,而且它对鲜血淋漓的肉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在我们一直弘扬的价值观中,存在一个追求道德上自我感动的陷进:那种不断纵容孩子,让他变本加厉,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试图让对方后悔,最终幡然醒悟的戏码,就是一种追求道德上自我感动的观念。就想那些安慰他的女性们的心态:你做了你该做的一切,你付出了许多,任何方面都经得起检验,我们都理解你,有错的是她。如果这个男人因为这种安慰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继续忍受和重复着之前的相处模式,最终的结果只会鼓励对方变本加厉。
你去动物园把自己的胳膊砍下来喂老虎,老虎把你吃的渣都不剩也不会幡然醒悟,只会觉得肉好像还不太够呀!为什么老虎需要用铁笼子限定在划定的区域,并用猎枪惩罚越界的行为?饲养员也会给它投食,但它不能越界。如此才能各得其所,长期共存!
如何判断一段关系的走向,只需要看一个点就够了:是否存在鄙视!只要双方之间存在鄙视,哪怕是隐性的鄙视,这种关系就必然走向破裂。想一想你的发小和当年的一些同学,为什么越走越远了?当你们之间的变化频率相去甚远的时候,这种落差就必然造成内心对自我的判断以及对对方的判断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结果必然会透过行为和语言不经意的反应出来。不管彼此如何刻意的掩饰,那种裂痕都会像肉中的刺一样逐渐化脓、腐烂、扩散…
在家庭之中,如果一个孩子各方面的表现总是达不到父母的预期,父母嘴上不说什么,但内心的判断和潜意识的行为都会表现出一种不经意的失望。有的父母甚至会忍不住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嫌弃。在小孩未成年之前,家庭是她唯一的堡垒,父母是她唯一的权威。对他们而言,这种嫌弃就如同成吉思汗时代被部落抛弃的牧民。从而滋生出无穷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于是,她们一方面会怨恨自己,讨厌自己,另一方面又在行为上极力的讨好,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在这样的生存结构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驯化就是如此,许多时候都是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不可逆的驯化。这种驯化下长大的人,超级没有安全感,自卑且敏感,对自我的评价很低,会习惯性以讨好的方式对待任何与自己建立关系的人,同时,也要求别人以同样讨好的方式对待自己。在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平等的站着会让自己不安,必须要对方跪着,甚至趴在地上才能感到些许心安。除了对内的亲密关系,在构建对外的关系之时,她们会习惯性与别人暗暗较劲,然而,这颗争强好胜的心和深度的自卑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这种天然的内在矛盾只能转移出去。因此,他们会把压过周围人一头的诉求转化成通过亲密关系进行索取——要么有一个无比强大的爹,要么有一个无比强大的老公。总之,他们要帮自己力压对方,帮自己获得那种自我满足。
读过《A395:能管好情绪和身材就赢了大多数人!》的人会一眼就看清楚:无论是人际关系、工作、生活还是其它各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问题。只不过人在无力改变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把它转化为与外部的冲突。或许我们会觉得,许多让人感到无力的事都是大环境造成的。然而,任何大环境都是机会与危险同在的,对于冲浪者而言,海浪是他们的机会,对于猫着腰在海边捡东西看不见海浪涌起的人而言,海浪是自己的灭顶之灾!读一下《A324:无法避免的内卷!》这篇解释性的内容,你就会清晰的发现:胡萝卜烂在地里和女人怀孕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本质上都源于同一种原因——拔出来太慢了!任何事在时间和空间范围都存在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就必然会内卷,个体被引导着进行内卷恰恰是整体为了让内部变得有序和平衡。门槛更低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家都是匮乏者,都需要索取,在匮乏下生存的人自然就越不讲究!你待在这样的人群中还渴望周围的人都像绅士一样,怎么可能!
许多问题是因为自己连合格都达不到,许多痛苦恰恰是来源于这种最低标准都达不到的缺陷,而且又不愿或无力改变自己,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挫败、焦虑和被伤害。当自己存在某种问题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即便与外部建立关系,也一定会刻意的避开那些基本要求——从而去找那种没有这项要求的人,去做没有这种门槛的事。如果正常情况下都通过这些条件进行筛选,那么连基本要求都满足不了的人,大概率会更加的“不正常”——这种所谓的“不正常”,意味着需要在与之建立关系之后需要用额外的东西来补偿。正常的要求你都接受不了,何况是那种额外的补偿,你就更加接受不了。早晚得一地鸡毛!
以上说的太抽象了,举个例子就明白了:这项工作需要上个大学的人,如果你读到初二就混社会去了。你肯定会避开这种工作,然后找那种人人都能干的事去做。那种人人都能干的事,干的人肯定非常多,所以,普通的从业人员挣的肯定就少,而要维持基本的生存,就需要你付出额外多的辛劳。这种超出正常的辛劳和低于正常的收益,正是你痛苦、挫败和无力的源头,而且还让人看不到希望。以上的案例虽然以底层举例,但模型是一样的。即便是应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是如此。一个自身存在问题又无法升级自我的精神结构的人,往往会主动的回避优秀的人,因为优秀的人会有要求,而选择同样存在缺陷的人,也就是说在同类之中找一个匹配对象,读这篇《A340:只有同类才能满足你的诉求!》的案例剖析可能理解的更透彻。
一个习惯性去追求道德上的自我感动的人,这种观念、心态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解决真正的问题,也逃避建立稳定的正常关系!既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原则,更不敢立规矩。做事总是走一步看一步,做人总是感到委屈,总是觉得自己在付出,却又不受待见。弱者才会通过追求道德上的自我感动来相互安慰,强大的人会直面真正的问题,并把它解决掉!做人有原则,做事有边界,不合适的人立刻离开,不能办的事坚决不办!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